top of page

哀傷輔導

情緒支援

心理學家會全面評估有關人士或家庭的需要,並為服務使用者提供個案輔導服務,安排服務使用者參加互助小組,讓面對同樣處境的人士或家庭得到相互支援

與天上的孩子⼀起走地上的路
「縱使孩子不在人間,但對他的愛卻繼續存在。」
- Michelle Maros (Still Mothers)
 
哀傷的任務

在經歷哀傷的過程中,心理學家Worden (2018) 提出有四個任務需要處理:

接受死亡的事實 (Accept the reality of the loss)
透過參與不同的程序或儀式(例如與孩子道別,申請不同的殯葬文件、出席儀式等),失胎父母會逐步確認死亡的事實。另外,他們會希望明白失胎的原因,於是向醫護人員查詢,又或不停搜尋資訊,有時更因此而誤以為是自己某些行為導致流產。事實上,很多流產的原因都是不明的,又或者並非胎兒父母可以控制的情況。

經歷哀傷的情緒 (Process the pain of the grief)
失胎父母會感受到不同的情緒,並以自己舒服的方式表達出來。他們需要建立應對哀傷的方法,紓緩情緒和壓力。

適應沒有逝者的生活 (Adjust to a world without the deceased)
失胎父母會逐漸回復生活規律,也可能會建立新的人生觀、價值觀、身份認同,以及生活方式等。

與逝者建立心靈聯繫及重設生活 (Find a way to remember the deceased while embarking on the rest of one’s journey through life)
適應失胎後的生活並不代表會遺忘孩子,父母心中已預留了一個地方,記著過去美好的片段,帶著對孩子的愛,繼續好好生活下去。

 

情緒關顧

摯親離世可能會對家人造成沉重的壓力,出現的狀況包括:

  • 失眠

  • 精神恍惚

  • 恐慌

  • 行為倒退

  • 情緒波動

這些情況可能影響正常生活運作,若能妥善關注,或可預防引致抑鬱、焦慮等情緒病。

我們期望能為客人提供全人關顧服務,透過以下方式幫助客人在哀傷期得到適時支援:

  • 心理諮詢

  • 狀況評估

  • 輔導

這項服務由我們的專業輔導碩士提供,藉著 細心聆聽、貼身關懷、哀傷輔導,幫助喪親者在身心靈各方面得到關顧,逐步順利跨越幽谷,適應新生活。

給哀傷者的溫馨提示

面對喪親,經歷生命的無常,嘗試學習放下與順服,把一切交在天地主宰的手中。從另一角度看,逝者也許已經息去了世上的勞苦。

彼此扶持

家人同樣面對喪親,因此更要學習彼此扶持、尊重與包容。共同以和睦為本,冷靜磋商身後事的安排以及家居和生活上的變動。

睡眠質素

個人的睡眠質素可能會受到影響,接受這是正常的,並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來確保有足夠的休息。

夢境的意義

夢見逝者是正常的,這可能意味著喪親者日間壓抑的情感與渴望,透過夢境呈現出來。

逐步完成心願

做該做的事,完成一些希望為逝者實現的事情,有助舒緩內心的壓力和焦慮,讓心靈有更多空間去面對正常生活和人際關係。

分享回憶

可回憶並開放地與人分享逝者的事情及生活片段。刻意迴避、沉默或視之為禁忌只會強行壓抑哀傷,長遠會影響身心靈健康。

接受關懷

開放接受並肯定身邊親友對自己的關懷與慰問。如需更多安靜的私人空間,可坦誠地向對方表達感謝及自己的需求。

繼續日常生活

繼續盡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或家庭事務,因為從工作和事務中獲得的實在感有助於個人過渡哀傷期。

參與喜好活動

繼續或多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、嗜好或興趣,能幫助舒緩心情。重新建立新的生活習慣和規律並不容易,鼓勵自己慢慢學習去適應。

定時緬懷

定時探訪逝者(如掃墓或拜祭骨灰位)是緬懷和悼念的一種方式。維持多久,以不影響正常生活運作為依歸。

 

 

給關顧者的溫馨提示

只要出自真心,誰都可以成為關顧者,給予哀傷者陪伴、支持和安慰,使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。

平等相處

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經歷健康或情感上的失落,因此關顧者應以平等的態度與哀傷者相處。即使自己是哀傷者之一,仍可有力量關顧家人的需要,向他們表達安慰、支持與認同。

情感交流

情誼和親情的表露與交流,往往在經歷喪親時最為明顯,並共同經歷其中的溫暖。

小小關懷

一個電話、一聲慰問、一個探訪、一杯溫水,都代表著你的關注與陪伴,切勿因事小而不為之。

誠懇表達

放下個人的顧慮、技巧或期望,以誠懇真摯的心去表達、去聆聽,理解對方的心情,並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。

放下期望

最良好的動機或意願亦未必能保證良好的回應。單純的付出,放下期望,能幫助自己建立持續關顧的力量。

幼兒在床
bottom of page